编者按
由中国作协会员、景德镇市作协主席江华明创作的《景德镇传》,被列入中国外文局重点出版项目“丝路百城传”大型城市传记丛书,即将由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新星出版社出版。全书14章75篇共计30多万字,是一部以文学的方式全面系统地,从盘古洪荒开始到现今新世纪隆起高台的数千年城史的展示。
《景德镇传》是“一幅彩绘陶瓷手工业古镇前世今生的画卷;一首发掘瓷业高峰人文动力和精神的史诗;一部富有个性想象和温度的长篇名城传记。”“这部传记通过对城史感性描述和理性思辩的鲜活构建,展示瓷城几干年的文明演进,达到了意象中景德镇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全面还原和复活。”(汤胜星)
这里推出两篇对手稿的评点与感言。
读到千年瓷都的文明演进
汤胜星
江华明的城市传记新书《景德镇传》即将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丝路百城传》系列丛书之一。作为纪实文学的主要载体,这是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与个人解读。如果要给该书做一个定位的话,扉页上已经做了高度概括:
一幅陶瓷手工业古镇前世今生的彩色画卷
一首发掘瓷业高峰人文动力和精神的史诗
一部富有个性想象和温度的长篇名城传记
我认为还应该加一句,“一本展示千年瓷都城市文明演进历程的巨著”。
城市传记的目的在于对城市历史文化进行重新书写,目的是形成城市文化认同。景德镇的文化无疑就是陶瓷文化。作者从庞杂的史料中抽丝剥茧,加以推衍,就是试图解开城市的密码。
一个景德镇,半部陶瓷史。作为千年瓷都,景德镇传必须写陶瓷,而且只能写陶瓷,全书分前言、序章和正文十三章,共75节,每节既相互关联,又独立成篇。作者从“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开始,着笔唐、宋、元、明、清、民国、近现代各个时期景德镇陶瓷发展史,既有历史事件的呈现,又有关键人物的描写。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梳理出景德镇制瓷史,呈现明显的地域存在感,凸显其专业性、史料性、文学性。
全书大部分笔墨都在写陶瓷,而且显得极其专业。其中重大的陶瓷事件就有:新平冶陶、“假玉器”进京、“影青贯耳杯”退兵、郑和下西洋、烧造大龙缸、皇帝的蟋蟀罐等等,写到陶瓷史上著名的人物有:赵慨、童宾、于光、昊十九、珠山八友、曾龙升等等;写到景德镇有代表性的陶瓷文化圣地:高岭、瑶里、御窑厂、古窑、陶溪川、三宝瓷谷等等。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大量关于陶瓷制作、烧造方面的专业知识,包括瓷器的制作工艺流程、窑火的温度、陶瓷考古知识等等,作者都是轻车熟路,信手拈来,展示了深厚的创作功底和文学之外的功夫。
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如此描述历史与记忆的区别:文学通过想象和书写将历史转变成城市记忆,城市传记表面书写城市历史,实际是通过想象与书写完成城市记忆的复活与还原,从而完成城市历史建构。
如果说邱华栋的《北京传》以建筑为窗口展示城市文明的演进历程,叶兆言的《南京传》以文化为窗口展示城市文明的演进历程,那么江华明的《景德镇传》以陶瓷文化为窗口展示城市文明的演进历程。
不像叶兆言的《南京传》、邱华栋的《北京传》都是写历史上的古都,写朝廷自然是理所当然。因为瓷器是国之重器,因此书中难免披露了很多历史上朝廷的秘史,这并不是野史,而是可以考究的正史。这对于一个弹丸之地的江南小镇来说,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城市传记必须还原城市的历史,作者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对景德镇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的发展衍化进行了脉络清晰的梳理。几乎景德镇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在本书中都能找到历史线索。这种叙事路径还原了历史真相,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一种城市的演义,对后世极具借鉴意义。
作为一种非虚构书写,在对卷帙浩繁的历史资料的运用上,作者并非简单地复制,而是选择性运用史料,并经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加上合理的推衍和加工,通过更具包容性、洞察力的观察视域最终形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同时对新平、浮梁、鄱阳、景德镇的历史脉络做了明晰的梳理,使原本凌乱抽象的景德镇印象渐渐清晰起来。
不管是人物传记还是城市传记,最终都是文学作品。本书在做历史叙述与人物描写时,不是干巴巴的简单叙述与描写,在对人物以及历史的表现和刻画上,具有较强的个人主观意识的渗透,更直接地体现出作者个人的自我立场和审美价值,处处都充满作者的个性理解与升华。
作品的语言依旧体现了其小说的创作风格,像《龙窑飞》精美直白的现代语言那样,有时完全站在第三方的高度审视历史与人物,对历史和人物进行全面观照,通过极富文学性的渲染,在人物形象、环境渲染、细节刻画、心理描写等各方面融入更多的文学手法,将叙述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感人。特别是第十二章“鬼市与瓷片”一节写得最为出色,作者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感悟,将一个土生土长的景德镇崽哩子对陶瓷与瓷都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难怪作者将书中部分精彩篇章摘出,提前在《景德镇文坛》《江西工人报》副刊和《美文》杂志单独发表,让读者先睹为快。
作为一座城市,它应该是全方位的,政治经济、能源交通、文化艺术教育、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等,但对于景德镇来说,这些都不重要,只要有陶瓷,这就够了!
概括一句:这部传记通过对城史感性描述和理性思辨的鲜活构建,展示出瓷城几千年的文明演进,达到了意象中景德镇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全面还原和复活。
作者简介
汤胜星,生于1970年,多年来,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通讯、报告文学、小说、散文约50余万字,作品曾入选多个选本。曾有国外工作经历两年。现居温州。景德镇市作协会员。
立起景德镇生命之碑
——读江华明《景德镇传》的感触
傅玉丽
写景德镇不是一件易事儿,因为瓷器都知道“景德镇”三个字。最起码我们的日常几乎都要与景德镇发生关系;古丝绸之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物资就是景德镇陶瓷;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就更不要多说。景德镇瓷器到达世界各地,据说为中国赢得了英文大名,也使得“景德镇”三个字如雷贯耳。
这座城市,人们有太多要说的,可始终没有一部全面反映景德镇、景德镇之所以成为瓷都,并有深深思索的反映。《景德镇传》让我眼睛一亮,因为它把一个活生生的立体的古镇展示出来,并让我看到了它众多不为人知的前世今生。
《景德镇传》明显不同于一般的传记。
笔者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作家,热爱毋庸置疑,所以对景德镇的身世和起伏,荣耀与坎坷,以及方向和前途,既能理性地站在文学的高度,俯瞰并辨析着它脉络走向,又以子民的身份掺杂了个人对城市的热情和温度。
描叙中的景德镇,既为一座历史文化古城,更是一个鲜活的生命。犹如人物传记,景德镇时刻有呼吸和心跳、骨胳和筋脉、孕育和童少。传记从盘古洪荒切入,不紧不慢,条分缕析地抓住历史阶段的特质情节,娓娓讲述。
这部城市传记有14个篇章75个篇目,共计30多万字。俨然一座城的城史专家,作者在深挖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展示海量的鲜活城史,全面系统建构或还原出瓷城成长的前世今生。
文学传记相当于报告文学,不同于富于想象的其他文学体裁。创作中必须既要有专家的严谨,又要有作家的文学情怀。依照历史的脉络从远古的地老天荒开始,到脱陶而瓷的“汉世”昌南……一直延续到新世纪又隆起的一个崭新高台。作家在历史长河中细细打捞和推导分析,在还原景德镇每段历史时期所生发的一个个故事。
故事还承载着这座城市的精神,以及景德镇不断向前的人文动力,使景德镇充满着栩栩如生的质感。这就不仅仅是简单述说,就可以办到的深入骨髓。
《景德镇传》实现了文学与知识,史料与抒情的完美融合。
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以良苦用心和对城市的热爱,实现了对一座城市灵性的赋予。
书中的每个细节,让我们看到作家如同拿着放大镜、体温计在观察测量故乡。顺畅的阅读感触是,过程中有不忍释卷之感,直到翻到最后一页,仿佛还在听故事,并沉浸其中意犹未尽,到最后才长长抒了口气。
最难能可贵的是,《景德镇传》让阅读者看到了一颗为景德镇激情跃动、沉郁思考的心,看到作家掩藏的暗流涌动的深情。全书在全景式的客观描写中,隐匿的一条线索是笔者的一直不断地追问与探求。貌似不紧不慢地诉说,实则充满了克制之感,压抑着情感的恣肆,如此越显出作家的热情和澎湃。
《景德镇传》详实的资料与佐证、充沛的情感、深入的思考、生动的笔力,让这座古老至现代的城市充满了意趣;让地域的灵魂与心跳得到了高度地展示;让阅读感觉不是在看城史,而是在触摸景德镇灵魂。
作者简介
傅玉丽,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南昌散文学会副会长。多年从事小说、散文创作。作品见诸《人民文学海外版》《山花》《散文》《青年文学》《百花洲》《星火》《鸭绿江》等刊物,入选各种选本。著有小说集《墙》,另有散文集《永远的家门》《心中的马儿跑起来》、报告文学《照亮乡村》出版。